天文學家認為:40億年前太陽系里真正的宜居星球不是地球, 而是火星。
今天我們在火星上看到的河流遺跡以及海床,都是火星曾經擁有海洋和生命的證據,并且在火星質量和引力小于地球的情況下,科學家相信火星上的河流和海洋比地球上的更活躍也更豐富, 生命誕生的幾率也更大。
根據目前復原的原始火星圖像,天文學家發現40億年前的火星被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層包圍,它們很好的鎖住了火星的熱量, 當時火星北半球的大部分都被海洋覆蓋,剩下的陸地形成了火星上的各個大洲,科學家相信在當時的火星上很可能存在復雜的生命,甚至具備初級文明的火星智慧生命。
然而隨著後來火星內核的突然冷卻,這一切都不存在了。
今天的理論認為,火星內核是因為火星質量太小所以冷卻的,進而導致了火星失去了全球性的磁場無法抵御太陽風侵襲,于是火星的 二氧化碳大氣層就被削弱到了只有地球大氣層厚度1%的水平,同時火星上的海洋和河流也被太陽風蒸發殆盡,只剩下火星的南北兩極還能用低溫保留一部分固態水資源。
NASA的火星車證明, 現階段的火星地下仍然有液態水,也許在火星地下湖泊中,未來的宇航員們能找到火星微生物,但在現階段前往火星至少需要半年時間的情況下,想尋找火星地下生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科學界普遍認為,現階段的技術無法大規模前往火星開展探測,因此馬斯克的2030年移民火星更多是個噱頭,也許他的火箭真能把人送到火星,但開發火星是遠遠無法辦到的,2050年左右人類文明也許才具備了小規模往返月球的能力,至于火星也許要等到本世紀末才能實現了,因此在可以預見的未來, 火星都還是一顆遙遠的星球。
火星車對火星內部的探測表明,現階段的火星核心區域是一個固態的由鐵、硫和鎳組成的大而重的核心,其半徑是整個火星的一半多, 在巨大壓力的作用下這個核心呈現固態,而不是像地球那樣的液態鐵鎳流動狀態,因此火星才失去了全球性的磁場,在火星的核心區域之外是一個厚約1200公里的地幔,再往外是一層厚50公里的地殼。
從結構上來看,火星和地球無疑是高度相似的,因此天文學家一直認為只要讓火星內核再次融化并具備流動性,那麼火星就能恢復原來的磁場,這樣一來不論是改造火星大氣還是火星的缺水環境, 就都不會再因為太陽風而功虧一簣了。
所以開發火星之前首先要改造火星,這是科學界的共識,至于改造的方法目前則有很多,NASA主張在火星和太陽之間部署一個大型反射鏡, 通過調整到特定的角度去融化火星兩極的固態冰,這樣一來火星就會重新出現海洋,但問題是在沒有磁場的火星,海洋就算出現了也不可能存留下來。
探索火星乃至改造火星到開發火星,是一件很漫長的工程,整個人類文明可能要為之花費數百年的時間,希望這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