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
民國正是這樣的一個時代,它是軍閥混戰、內亂不斷的動蕩時期,也是大師輩出、群星閃耀的璀璨時代。這一時期的文壇涌現了一批杰出的學者、作家,像新文化運動領袖、第一位提倡白話文的胡適,上海灘傳奇女作家張愛玲,民國多情才子、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還有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先生等。
但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民國時期大咖云集,文人相輕的事自然也是時有發生。像民國時期的梁宗岱,經常因為對文學見解不同而引發爭吵,曾舌戰林徽因、拳打羅念生,據說他與人動手的次數不下百次,堪稱民國文壇的武林高手。而民國時期的其他文人,大多是打打筆墨官司。
像罵遍民國無敵手的魯迅先生,一直是不平則鳴,以筆代伐,被他罵過的政客、文人不計其數。
民國時期的文壇就是這樣,思潮碰撞、你爭我辯。但胡適卻是一個例外,他被魯迅先生罵了10多年,卻從不還口。
胡適是學界名流,他在文壇屬于領袖人物,在政壇和社會上也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其實胡適與魯迅早期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發起人,當時魯迅對胡適文學革命的氣魄十分贊賞,還在《新青年》上發表了許多白話小說,來支持新文化運動和胡適,而胡適對魯迅的作品也非常欣賞和推崇。
後來段祺瑞政府邀請胡適參加善后會議,這個曾說十年內不碰政治的文壇領袖胡適,卻在權貴的邀請下,欣然參加了,這無疑引起了很大的輿論,青年學生們更是對胡適的行為表示反感,有的甚至發文對他進行了人身攻擊。而魯迅先生和胡適也因為所走道路的不同,漸行漸遠。
魯迅先生像個英勇無畏的戰士一樣,面對當時丑惡的舊時代,他旗幟鮮明、敢于批判,力圖用自己的文字喚醒沉睡中的國民,把那個舊時代徹底粉碎。正如他的名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而胡適則像一個溫文爾雅的「斗士」,他看準了時機從政,主張走改良路線,反對革命和流血犧牲。他始終深信社會的進步是微小的改變推動的,不能一蹴而就。但他的主張,在魯迅看來就是對舊時代的「妥協」。
試想在那個動蕩不堪的舊時代,面對國家民族的沉淪,魯迅先生作為當時極其少數的清醒者,只能痛心疾首地奮筆疾書,以一己之力去喚醒沉睡的國人。所以他對胡適從政的做法,感到失望與痛心。從此一個是政權的批判者,一個是當局的擁護人,胡適自然也成為了魯迅先生口誅筆伐的政客、文人之一。
魯迅寫了很多文章來嘲諷胡適,將他批的體無完膚,當時許多正義之士、文人學者看了都大呼「快哉」。而胡適對這些批判,都是一笑了之,從未還口。
在魯迅先生去世后,當有人提出取締」魯迅宗教「的時候,胡適直接出面批評。當魯迅的學生蘇雪林,在恩師去世后,多次寫文謾罵魯迅的時候,胡適立刻寫信阻止她。胡適這種「以德報怨」的處世態度,一方面證明了他人品的高尚,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他對魯迅從始至終的敬重。
在胡適晚年,他曾說過:魯迅是我們的人。 這句話正是胡適對他和魯迅之間最好的總結,他表達了兩人在推動民族復興的理想上是同一陣營的,只是自己選擇的道路不同而已。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