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香港小姐,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出一系列的人名:趙雅芝、李嘉欣、邱淑貞、張曼玉……這些香港頂級美女都曾在香港小姐選拔中驚豔香江,隨後走上了演藝的道路。然而75年後,每年的香港小姐再無印象深刻的人了。這是為何?我們今天一起回顧香港小姐,看看這些女星出名前都什麼樣。
1.初創時期:美就對了
最早意義上的香港小姐選拔是李裁法在麗池花園夜總會舉辦的選美。和現在不同,那時候的競選,只是有錢人和「地頭蛇」們的遊戲,與普通百姓根本接觸不到。
從廣州漂泊而來的酒店女招待梁淑真化名李蘭參加了選舉,並一舉奪魁。
從此,原本家境貧寒的李蘭有幸進入演藝行業,她拍攝了香港二戰後首部電影《情焰》和第一步黃飛鴻主題的電影《黃飛鴻之鞭風滅燭》,並借此找到了最終的歸宿,從此回歸平淡。
上世紀40年代只60年代,香港小姐時斷時續,不乏貧苦之人借此改變命運,也有1965年奪冠後繼續從事教師工作的首位混血冠軍杜約克。
當時的評選標準基本只有一條,那就是美!不過也有例外,1954年極具異域風情的李慧珍雖然皮膚黝黑,鼻子嘴都很大,卻爆冷奪魁。
港姐奪冠後,李慧珍在世界小姐選舉中晉級三甲,創造了香港選手的最好成績,這一紀錄保持了20年。
1959年,邵逸夫與香港小姐開始合作,借香港小姐的選拔,為邵氏電影公司挖掘有潛力的女演員。
正是那時起,港姐前三甲都有機會獲得5年的合同,出演電影。只不過,只有一位港姐接受了這一合同。
1959年港姐季軍王麗貞便是這個唯一,雖然拍攝了20多部電影,但反響平平,最終,沒有夢想成真的王麗貞自己服下了過量的安眠藥。
那個年代,很多花季少女都希望通過港姐選舉,改變命運、一鳴驚人,然而成功的寥寥。
2.70年代:美麗與智慧並重
70年代末,香港經濟蓬勃發展,邵逸夫創辦TVB,並辦起了藝員培訓班,不斷為娛樂圈造星「輸血」。
1973年,邵逸夫決定,由TVB舉辦香港小姐選美,並提出了「美麗與智慧並重」的口號,學識、閱歷、反應等環節也成為了影響評分的重要因素,從此,港姐不能只顧「美麗」。
70年代,一共有3位港姐最有代表性。
第一位是謝霆鋒的母親狄波拉,當年,新老港姐選拔交接,狄波拉是按照老制度選擇的冠軍。
當年TVB的冠軍孫泳恩選擇賽後去留學,並沒有留下太多作品,所以狄波拉收穫的討論更多。
再後來,狄波拉與嘉禾簽約,拍攝了《狂潮》等電影,並嫁給了謝賢,一家人都成為了當紅的影視明星。
相比下,本屆港姐趙雅芝名氣更大,參賽時她只有19歲,因為問答環節失利,只得到第四名。賽後,她成為了一名空姐,在TVB的邀請後,她進軍娛樂圈。
1980年,她在《上海灘》飾演的馮程程成功幫助她晉升「四大花旦」,此外,她還參演了無人超越的《新白娘子傳奇》。
慢慢的,港姐的地位悄悄的發生了轉化,更希望通過港姐競選,選拔能代表香港美麗與文化的少女。
從1977年的冠軍朱玲玲開始,港姐與富豪開啟了一段段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繫,至今,港姐依舊深受富豪們傾心
然而,1979年,鐘楚紅因為年紀小不會穿高跟鞋出現失誤,止步四強,香港差點失去一位優秀電影人,所幸劉松仁慧眼識珠,帶鐘楚紅進入演藝圈,鐘楚紅被觀眾們讚歎「香港的瑪麗蓮夢露」。
3.80年代:傾國傾城
80年代,香港娛樂業進入了黃金時期,無數逐夢的女孩加入到香港小姐的選拔,香港小姐選出了一大批傾國傾城的美人。
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市場,發展十分火熱,當時能比得上香港的只有美國。因此,演員缺口越來越大,港姐正式最好的選擇。
「富不過李嘉誠,美不過李嘉欣。」1988年,18歲的李嘉欣贏得沒有懸念,除了傾國傾城找不到別的詞來形容她,當時,倪匡的兒子和黎明甚至相約決鬥來爭取追求她。
李嘉欣一句「保持美麗了是職業道德」輕鬆的展現了自己的風采,此外,她也貢獻了許許多多和豪門間的故事,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相比之下,張曼玉更有事業心,她在1983年獲得了亞軍。
她在賽前只是一個售貨員,她說,用上了一生的勇氣才敢參加選美。
從被人詬病為花瓶,到成為亞洲首位坎城影后,再到成為五個國際級電影節的評審,張曼玉儼然成為了取得成就最高的港姐。
這十年,還有很多優秀的美女,雖然沒獲得前三甲,但是無論美貌還是實力,都是現在演員的榜樣。
翁美玲因為身高問題只獲得了第八。
85年周海媚參賽卻顆粒無收。
87年邱淑貞被質疑整容,被迫提前退賽。
邱淑貞叼牌的樣子依舊被奉為最美鏡頭,甚至揚名海外。
這期間,很多在國外生活的香港籍女孩不遠萬里,來到香港參賽,甚至跨越半個地球,從紐約、溫哥華趕來。
1989年冠軍陳法蓉是第一個有大學學歷的港姐冠軍。從此,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佳麗,湧向競選舞臺。
兩年後,在美國加州大學讀碩士的郭藹明沒有選擇原定的進入NASA實習,而是回港參加了港姐選美,成為了「美麗與智慧」的全新代名詞。
4.90年代:從選美舞臺競爭到螢幕
時間來到90年代,這一時期,港姐們的競爭,從選美舞臺延伸到了娛樂圈、延伸到了演藝行業。
曾經有一段話這麼說:「香港的標誌不是尖沙咀的鐘樓,也不是海洋公園,而是香港小姐。」
袁詠儀曾經豪取三座香港金像獎獎盃,成為張曼玉後又一標杆性人物。
郭藹明後來嫁給了著名市民劉先生,在演藝界,她和當年的季軍蔡少芬共同成為了無線的當家花旦,至今人氣頗高。
在「四大天王」的助威下,決賽夜的收視率甚至達到了44個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然而,1993年,奪冠大熱門郭可盈卻輸給了譚小環,而譚小環後來竟然去買了魚丸,或許這也暗示著香港小姐逐漸式微?
此外,有關香港小姐的花邊新聞、黑幕爆料、造假風波從來沒有停止。
1997年,冠軍翁嘉穗和亞軍李明慧在獲獎後不問事業,忙著搶富豪男友,一度拉低了港姐的名譽。反觀季軍佘詩曼,卻獲得TVB力捧。
再加上金融風暴的影響,香港影業備受打擊,港姐們的演藝路也越來越難。
甚至,人們對港姐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媒體對港姐的尖銳評價也越來越多。
陳百祥曾直言,港媒惡劣的態度造成嚴重美女流失。
或許這也是一件好事,這意味著香港女性上升的管道更多了,優秀的女性不再將進軍娛樂圈當做唯一的夢想,她們可以在更多領域取得好成績。
如今,香港小姐也在不斷的改變,只有擁有了新的內涵,才能持續成為一座城市的名片。
不知道,75年中,大家最喜歡的港姐是哪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