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類對「長生不老」的渴求長期不衰,從埃及木乃伊的尸體研制技術到煉制長生丹藥,再到克隆技術……
為實現「永生」,人們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試圖找到一條「死而復生」之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冷凍技術逐漸走入大眾視野,成為不少人試圖獲得重生的希望。
1967年,世界第一位冷凍人誕生了,他就是美國富豪 詹姆斯·貝德福德。
詹姆斯·貝德福德
因胃癌去世的他,立即被冷凍在零下196℃左右的液氮罐里,為此,他提前支付了未來50年的冷凍費用,并期待2017年能夠重新復活。
那麼,原定于4年前被喚醒的他,現在怎樣了呢?
詹姆斯·貝德福德,1893年生于美國。
家境殷實、才華過人的他,大學畢業后,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擔任物理學和心理學教授,出版過幾本書。
除了在文、理方面的成就外,他還極具冒險精神,勇于探索和投資。
貝德福德不僅是領域專家,更是研究科研技術的商業奇才,靠著研究成果和資產一躍成為美國首富。
他事業有成,家庭也十分幸福。
第一任妻子意外去世3年后,他娶了第二任妻子,婚后共育有5個孩子,美滿度過了往后幾十年的幸福生活。
在所有人眼中,貝德福德無疑是人生贏家,錢多到花不完,妻兒也對他敬重有加。
他本以為人生會順利走到最后,退休后可以安享晚年。卻不料天有不測風云,1965年他被確診患有癌癥,命不久矣。
一想到自己還有那麼多事情要做,還有心愛的人要陪伴,貝德福德實在不愿生命就這麼狼狽地結束,在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恐懼中,他想到了「重生」。
本以為這個念頭只是個人妄念,卻不料一本1964年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埃廷格著作的《永生的期盼——未來人體冷凍設想》(《The Prospect of Immortality》),讓他看到了希望,并努力為此付諸行動。
在書中,他看到作者關于人體冷凍專業研究的詳盡記錄,發現生死逆轉不是夢想,而是能夠真正實現的美好前景。
雖然書中涉及到不少關于「復活」后可能會產生的倫理問題,但他求生意愿實在強烈,那顆「想挑戰生死逆轉」的種子在他腦海中已悄然發芽。
畢竟「人體冷凍技術」的可能,是當時已經身患絕癥的他的最后希望。
2、
自從詹姆斯·貝德福德被書中驚世駭俗的觀點深深吸引后,他格外關注「人體冷凍」的發展,并開始了大量的研究。
懷著對「人體冷凍技術」的向往,他結識了羅伯特·埃廷格的助手 羅伯特·尼爾森,一名「人體冷凍技術」的忠實粉絲。
雖然表面上看,尼爾森是一個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普通電工。
但他因為讀了《永生的期盼》后,被「人體冷凍技術」深深吸引,便自行研究學習,成為了科學家助手。
遇上尼爾森,貝德福德一直追著他和他討論「人體冷凍技術」,分享很多自己的觀點。
尼爾森一方面驚嘆他對冷凍技術的熱枕、癡迷,一方面也很同情他被病痛折磨。
倆人不斷探討,如果用無損的方式把自己冷凍起來,然后在合適的時候復蘇生還,到時活在未來,什麼不治之癥都有可能被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治愈。
于是尼爾森向貝德福德提出邀請,問他是否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將自己的遺體進行冷凍。
毫無疑問,作為「人體冷凍技術」的信徒,貝德福德對此的信念堅定不移,有這樣的機會自然不會拒絕。
他欣喜若狂接受了邀請,并拿出4200美元購買液氮和冷凍艙,留下大部分財產用于冷凍公司的日后維護工作。
很快,貝德福德與冷凍機構簽訂了協議,正式加入「冷凍計劃」。
計劃在他逝世的那一刻正式啟動。
一個震驚全世界、也是全人類「人體冷凍技術」一個重大進展的里程碑即將到來。
3、
1967年,73歲貝德福德的生命走到了盡頭,與此同時,他的「冷凍重生計劃」正式開啟。
心臟驟停的那一刻,貝德福德的內心無比坦然,因為他相信自己只是「睡了一覺」,一定有醒過來的一天。
他期待著,在科技發達的未來,自己能被解凍、復活,并用先進技術治愈折磨一生的癌癥,重獲新生。
當醫生宣布他死亡后,一旁等候的冷凍團隊按照原本的約定,立即開始對遺體進行冷凍預處理。
最初的遺體處理相對復雜,冷凍團隊需要先用干冰全覆蓋死者的身體,使遺體迅速降至零度以下。
然后,對遺體的心肺進行氧氣灌輸,注入血液抗凝劑,目的是為了能夠讓遺體保持血液和氧氣循環,減少細胞損傷,防止腦死亡和血液凝固。
接著,在遺體的鎖骨上面打開一個小切口,通過頸動脈[插·入]導管,將已凝固的血液抽干,替換入二甲基亞砜作為冷凍保護劑。以此防止血液和人體組織中大量的水分形成冰晶,破壞身體內的細胞。
最后讓遺體緩慢冷卻,冷凍的預處理才算完成,之后就放到液氮低溫膠囊里永久保存。
整個工序復雜精密,耗時耗財大。
然而在貝德福德開啟了冷凍人體的「新世界」后,不少人也隨之效仿跟著冷凍。
據統計,1980年以前全球大約有20次例冷凍人,但不幸的是,幾乎所有患者最終都被解凍安葬了。
詹姆斯·貝德福德卻很幸運,盡管出現各種原因,他的遺體被迫輾轉多地,仍安穩地躺在冷凍艙內。
4、
當初,詹姆斯·貝德福德跟人體冷凍機構簽訂的協議是50年,2017年進行解凍。
如今時間已經過去5年多,詹姆斯·貝德福德依舊在冷凍中。
很多人對此提出質疑,覺得冷凍實驗根本就是一個騙局,只是利用人們懼怕死亡的人性心理賺錢,不存在真正的復活技術。
其實對比現代技術,多少能發現以前貝德福德所做的冷凍技術是有問題的。
那時用的冷凍保護劑太原始了,大腦并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
即便如此,這個冷凍項目的啟動,依舊使得「人體冷凍技術」名傳千里,越來越多的人們相信人體冷凍的真實性。
許多身患絕癥的人,或是財產雄厚的富豪都決定在去世后冷凍人體,期盼著能在未來蘇醒。
不僅如此,我國也出現了相關的人體冷凍實驗。
中國重慶著作女作家、科幻小說《三體》編審之一的杜虹因胰腺癌在2015年逝世。
杜虹
按照她的遺愿,她死后便做了大腦冷凍手術,成為中國嘗試這項技術第一人。
除了她之外,還有一名叫展文蓮的女人。2015年,年僅47歲的她被確診為肺癌晚期,兩年后被送往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東院區臨終關懷病房。
展文蓮
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中,丈夫從病房主任那里獲知「人體冷凍技術」,深感好奇,便向研究人員和主治醫生進行詳細了解。
了解多了,他似乎看到了和詹姆斯·貝德福德一樣的「新曙光」,詢問了展文蓮的意見「可不可以讓你到另一個地方‘睡覺’」。
他知道,妻子是會同意的,因為即使不做這個,也會去簽署遺體捐贈協議。
于是,在長達55個小時的冷凍手術下,展文蓮從此在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長眠」,成為中國首例人體冷凍實施案例。
在中國本土進行「人體冷凍技術」的消息像一顆炸彈,一下炸得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畢竟,從第一例人體冷凍試驗實施以來,沒有人敢承諾參加冷凍的人一定能成功「復活」。
就連在這行業的老大杰克·文森都說:「盡管我十分期待那一天的到來,但我還是不能擔保它真的能實現。」
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對這項技術有許多的爭議:
目前的冷凍技術都還不能保證人體不會受到損害,冷凍人體怎麼可能實現復蘇?
就算真的實現了復蘇,家庭和社會倫理產生的矛盾要怎麼解決?
盡管大部分人對人體冷凍持否定態度,但仍反映出對醫學技術發展的關注與無限崇尚。
對人體冷凍研究多年的美國專家阿倫·德雷克認為:「他們的生命按下了暫停鍵,未來也許有一天會重新被按下開始鍵。」
如今,冷凍科技正在以不可預知的速度持續發展,沒有人能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
現在詹姆斯·貝德福德仍然在「沉睡」當中,或許未來的某一天,他也能被重新按下「開始鍵」。
最后,也期待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各種疑難雜癥都能被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