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年,身邊的人來來去去,很多人都淡了聯繫。
有時候,面對漸漸遠去的人,會反省自己: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好?是不是我說錯了什麼?是不是她不喜歡我?才明白,根本不是。
人與人之間之所以疏遠,是因為她在你身上找不到一種可以陪伴的身份。
是良師?不是,沒有人願意無償做你的老師。
是益友?也不是,朋友之間要有情感需求和情緒交換,而你們,彼此不再有想說話的欲望。
是客戶?也不是。她不做你的生意。
是偶像?也不是。誰也不是誰的榜樣。
如此的關係,再維繫就很無趣。
有些關係,是強留不住的,強留下來,彼此也是客客氣氣的,這種生分,是做不了好朋友的。溫暖的心再怎麼捂,也捂不熱冰冷的石頭。更何況我也涼薄,不想低頭俯就。
世間冷暖,不必太較真。散了的人就散了吧,沒什麼大不了,也不重要。
有時候看到別人風風火火參加一場又一場聚會,無法理解,更佩服其精力無限。談笑風生,觥籌交錯,彼此交換名片,說著體己的話,看起來關係很好的樣子。
後來才知道,這只是一種造勢,這樣別人會覺得她做人很成功,從而願意親近她,願意跟她合作。
不要覺得別人之間的關係都如表面那樣牢不可破,其實除了親情,每種關係都脆弱。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是既定的,每個人出現的時間,地點,都有它的意義。某些時刻,她的出現,給你安慰,給你欣喜,讓你意識到,你可以變得更好。
最後,她的使命完成了,你們再也找不到交集了,不再彼此需要,彼此互相説明,自然而然就散了。
同頻這個詞,也是有時效的。那些淡了的關係,就別回頭了,別維護了。
人生路上,只要一直向上走,就會有一些人不斷離開,又有一些新朋友不斷進來。同行的人永遠不會少,只是身邊的人換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不想說話了,也不想花精力去維護一段寡淡的關係。不想去和別人交換三觀,也不想去瞭解別人的生活。並非真的沉默寡言,而是要看對方是否是值得交談的人。
比起烈火烹油,我更喜歡細水長流。愛情如此,友情也是如此。太過熱烈的關係,熱得快涼得也快。熱情一旦耗盡,就只剩下疲憊和冷漠。所以,還是悠著點使用感情。
退了一些加了很久的群,刪了一些很久沒有聯繫的人。一邊刪一邊想,原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的是有時效的。過了很久沒有聯繫,腦子裡漸漸想不起這個人,不再有說話的欲望,是時候該散了。
事實上,你們從未有過交集,只是在彼此的通訊錄裡占一個地方而已。
其實人與人之間關係淡漠並不奇怪,一個人連前天吃過的飯都會忘記,又怎麼會記起一個長久不聯繫的人呢?除了親人每天陪伴在側,感情日益深厚,其他任何一種關係,都難長久。
人到了一定年齡要做減法,減去心靈的負擔,減去不切實際的欲望,減去一切讓你不開心的人,減去一段泛淡的關係。
人,都是越長大越孤單。一路走來,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人陪著,但越往後走,同行的人就越少。漸漸的,我們學會了成長,學會了篩選,知道了誰是真正的朋友,誰又不適合同行,不再做無謂的消耗。
作家李筱懿說:「解決任何事情的根本,不是去在意別人的評價和態度,更不是和自己搞情緒內耗,而是竭盡全力讓自己的能力更強。」
是的。自己才是一切關係的根本。你若強大,自有朋友。你若潦倒,關係自然疏離。
我們有自己的親人,朋友,有自己的小圈子,有自己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那些漸行漸遠的關係,就一切隨緣,散了就散了吧,淡了就淡了吧。
不要再試圖找回了。專注好自己的事,不要再去關心聚散和別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