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時代讓現代人心馳神往,當年地球霸主恐龍如何滅絕,也一直被現代地球上新的主人研究。
多年來各種觀點和假說層出不窮,就在2020年,其中一個滅絕假說得到了進一步確認。
最新研究是在2020年6月公開的,研究內容和多年來小行星撞擊帶來的災難性事件一致。
先是小行星掉落撞擊在了現今墨西哥海岸一帶,爆炸形成的氣體塵埃漫天蔽日,遮擋了天空至少幾十年的時間。
接下來地球迎來了漫長的冬季,先是有大批恐龍直接死在了爆炸中。僥幸存活下來的恐龍也因為適應不了惡劣的氣候最終滅絕。
撞擊導致的災難性后果,多年來圍繞其研究的結論是趨于一致的。不同的地方在于,災難發生的具體區域以及持續的過程等有差異。
如今,原來的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確認,是因為全新的研究中科學家有了更多新的發現。比如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利用計算機建立了撞擊后的地球模型,進一步推算出了撞擊對恐龍棲息地的破壞數值。
而此前的相關研究,則主要集中在地球地層中某些元素的異常。撞擊假說是上世紀80年代,一位叫阿爾沃茨的美國科學家提出來的,因為他研究發現白堊紀末期的地層中,其中一種叫銥的元素比較異常。
該元素地球上不存在,那就只能是靠著隕石撞擊等情況來到地球上的。憑借這一點,撞擊假說由此有了理論基礎。
到2022年的時候,相關的科研人員,對此前的多種研究又進行了新的匯總分析。
科學家分析了過去20多年發現的證據,進一步推斷出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撞擊程度,比當代廣島的核爆大了10億倍。
因為彼時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直徑超過了15公里,撞擊后產生的坑洞比現代喜馬拉雅山的高度還要深。由此,直接導致地球的環境發生了逆轉。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在撞擊觀點之外,還有火山噴發引發災難性后果的觀點。而最新的研究則顯示,撞擊和地球上超級火山的噴發應該發生在同一時期。
一些科學家認為,小行星撞擊和火山噴發形成了疊加效應,進而共同對恐龍展開了「圍剿」。
還有一些觀點則認為,火山噴發的規模雖然很大,但是其產生的影響相對短暫,并不能導致地球上的生物在短時間內快速而大量的滅絕。
也因此,最新研究的科學家們認為,只有小行星撞擊,才能形成快速而又有持續性的破壞力。
科學家相信,全新的研究會讓科學界對于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達成共識,未來這個話題將不再具有爭議。
除了撞擊觀點再次經過確認外,近年來全新的研究也顯示,假設當年那顆小行星是撞擊在其他地區的,恐龍和同時期的生物,或許并不會大規模滅絕。
這項研究的推動者,是倫敦帝國大學的柯林斯。他在此前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區域和角度異常關鍵,哪怕稍微出現點偏離,恐龍的命運就要被改寫了。ADVERTISEMENT
在柯林斯看來,巧合的撞擊地點和小行星的撞擊角度,對恐龍形成了一場絕對無法改變的災難風暴。現在我們都知道,撞擊地點就在墨西哥的東海岸地區。
柯林斯表示,小行星撞擊的希克蘇魯伯地區,巖層融化后導致硫化物直接噴射到了數千米高空,這一后果相當嚴重,導致地球在此后的幾十年內幾乎不見太陽。
但是,如果小行星彼時落到了大海里,比如大西洋或者太平洋某處,海水的作用,會使得地底巖層融化的程度降低,硫化物產生的規模也不會那麼多,最終產生的氣體也不會遮住太陽。
這樣一來,即便在撞擊期間造成了大批恐龍死去,但撞擊后由于地球的殘破生態還在維持,所以其他恐龍和生物還是有可能活下來的。
除了撞擊的地區外,小行星俯沖撞擊的角度也是重中之重。
這個角度的傾斜狀態,在撞擊地面后恰恰有利于巖石層中碎屑的氣化,同時融化的巖漿和硫化物也會更猛烈的噴射出來。
如果撞擊角度小于45°甚至更小,小行星與地面接觸后,會在強大慣性力的基礎下往前溜滑,而不是更深的砸向地表深處。這樣一來,產生的巖漿和硫化物就會減少很多。
同樣,如果撞擊的角度大于60°或者是直角,小行星會更深的鑲嵌進地球內部,地下的巖漿和硫化物,也不太容易被噴射出來。
所以在柯林斯等研究者看來,撞擊的地點和撞擊的角度,對于生物來說處處都是致命的。這等于表明,上帝不打算讓恐龍活了,就是要把它們徹底從地球上抹除。
顯而易見的是,撞擊奏效了。現代研究推測,撞擊的一瞬間,地下巖漿和硫化物噴涌而出的規模至少有幾十億噸。
與此同時,撞擊在全世界引發了普遍的地震,注意不是撞擊地區發生地震,而是地震在全世界發生。
地震發生后,全世界所有有地表水的地區都發生了浪涌和水源倒灌現象。沿海地區發生了海嘯,有湖泊的地區則發生了湖嘯。
而且,這還僅僅是在撞擊期間,發生的瞬間災變。光是這幾分鐘的過程,包括恐龍在內全球的各種生物,就先期死了一波了。
僥幸在撞擊期間活下來的生物們,它們很快就會發現,與其在折磨中等死,還不如在撞擊的那一瞬間被巖漿氣化。
從本質上來說,小行星和撞擊和火山噴發一樣,都是在地球表面撕開了一個「大口子」,地球內部突然噴涌出來的物質太多,最終改變了地球的生態氣候。
只不過相比于火山噴發,小行星撞擊形成的地表「傷口」更大,由此地球內部釋放出來的能夠改變大氣生態的物質也就越多。那麼,整個過程具體又是怎麼樣的呢?
撞擊后僥幸活下來的恐龍,可能還處在完全懵逼的狀態,但很快它們就會遇到更懵逼的事情——天上的太陽居然不見了。
從地球內部被大量釋放出來的硫化物,氣化后全都一股腦飄向了天空,它們就像遮光板一樣,將太陽光和地球完全隔絕了開來。
而且,地下噴涌而出的物質中,很多還是有毒的氣體。因此在撞擊的周邊區域,活著的生物隨著大氣中氧含量快速下降,又會被迅速帶走一波。
接下來,還活著的恐龍和其他生物,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幾乎再也看不到太陽。陽光長時間消失,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全球的樹木和草類等接連枯萎死去。那些食草的恐龍很快就失去了食物來源,而后只能活活餓死。
食肉的霸王龍等,暫時還能靠吃同類而活,但沒有陽光的日子,就意味著食草動物不能活下來,所以這樣的日子也支撐不了多久。
更嚴重的問題還在于,沒有陽光還導致地表的溫度迅速下降。ADVERTISEMENT
等到低溫和植物死去收割一波恐龍之后,殘余的生物只能毒氣和毒水中繼續滅亡。因為硫化物氣體會形成酸雨,它會直接殺死植物,也會讓飲用酸雨的動物死去。
就是說,哪怕一只恐龍躲過了撞擊,也躲不過毒氣、毒水、食物缺失、低溫。先后出現的極端生態環境,就是要把生命徹底殺死。
而且,劇烈的撞擊還可能引發了地球磁場的混亂,這同樣會攪亂地球原來的生態氣候。所以在死神的輪番收割之下,稱霸地球兩億多年的恐龍徹底謝幕。
除了小行星撞擊外,多年來圍繞恐龍滅絕,還有一些別的觀點。其中火山噴發的觀點也相對流行,不過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樣,最新的研究認為,哪怕當時地球上經歷了超級火山噴發,所引發的生態災難,也不足以在短時間內將恐龍殺死。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小眾的觀點認為,恐龍時代逐漸變化的氣候,導致它們不能適應新的環境,最終只能滅絕。
反對這個觀點的科學家認為,環境改變需要有一定的外因推動,因為氣候變化不可能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發生。
最后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恐龍滅絕是被其他進化出來的更小型的動物取代了。這些更小的動物體態靈活,經常偷吃恐龍產下的蛋,這就導致恐龍的后代慢慢變少,ADVERTISEMENT
該觀點不認為恐龍的滅絕是短時間發生的,而是在一個漫長的過程中逐漸消亡的。不過根據以往出土的很多恐龍化石來看,不少恐龍是在同一時間內死去的。
這就能表明,彼時的恐龍遭遇了某種突發情況才集中死去的。而如果是漫長演化中被競爭者取代的話,它們不會在某個時間段突然死去。
恐龍的滅絕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地球的環境在漫長的時日中,即便後來再次適宜生物存活,但整體情況已經和過去完全不同。
就這樣,恐龍消失后產生的生態空位,被後來居上的哺乳動物所占據了。對地球來說,這似乎又是一場全新輪回的起點。
參考資料:
《小行星撞擊是恐龍滅絕主因?恐龍身上還有哪些謎團》 中國新聞網 2020年7月4日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