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睡覺前,孩子會摟著我的脖子,在我耳邊輕聲說:「媽媽,你是我最好的媽媽,我最愛你了!」
我也會積極回應他:「謝謝寶貝,媽媽也愛你哦~」
孩子從睡夢中驚醒,睡眼朦朧地說:「媽媽,我口有點渴,請麻煩給我倒一杯水,可以嗎?謝謝!」
我會毫不猶豫地起身去滿足他:「可以的,你稍等一下,媽媽馬上回來。」
電話中,孩子沒聽清我說的話,他提出請求說:「媽媽,剛才信號不好,請問你可以再說一遍嗎?」
我會找一個信號好一點的位置,適當增大音量對他說:「好的,我剛才是說……,這次你聽到了嗎?」
下班後推開門,孩子會遠遠地叫一聲「媽媽」,在我答應之後,他連忙跑過來對我說:「媽媽,你下班啦?歡迎你回家!」
我會蹲下來,和他緊緊擁抱,對他說:「寶貝,謝謝你來迎接我,媽媽感覺好幸福哦~」
兒子不到4歲半,這是我與他的日常對話。
身邊很多朋友,都驚歎我和孩子的相處,對孩子的懂事、暖心更是一頓誇,直問我怎麼能把孩子教得這麼好。
其實,要說有什麼訣竅,那就是我每天都和他好好說話。
爸爸媽媽們,也可以從下面十句話開始練習,讓孩子一天比一天優秀。
若要問,世界上最美的一句話是什麼,那一定是「我愛你」。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我愛你」,來自父母。
父母是第一個給予孩子愛、教會孩子愛的人。
作為父母,我們給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不需要孩子用好行為、好成績來換取。
不管孩子做了什麼事,做到什麼樣,做得對不對,做得好不好,都不影響我們愛他,也無法動搖我們之間的親子關係。
我們不僅要愛孩子身上我們喜歡的樣子,更要接納孩子身上我們不喜歡的樣子。
愛他,如他所是,愛他本來的樣子。
每天一句「我愛你」,為親子帳戶不斷儲值,讓孩子在愛中得到滋養。
感受是從心發出的信號,感受對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我們常聽到夫妻之間或親子之間發出這樣的聲音:
「你根本不懂我!」
「你知道我真正需要什麼嗎?」
「你真的理解我嗎?」
這都是在提示,希望對方關注到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求。
理解孩子的感受,是打開親子溝通的敲門磚,是解決親子問題的殺手鐧。
「我理解你現在的生氣,我剛才不該對你吼,我向你道歉,對不起。如果剛才的事再發生的話,我們要怎麼解決會更好呢?」
「今天作業這麼多讓你有些煩躁,我理解你的感受,那你需要我的説明嗎?」
「我感覺你有點不開心,是因為我把電視關了,我理解你在想看電視時不能看的心情,你想想看,你現在該做的事是什麼?」
當孩子有情緒時,認同並理解他的情緒感受。
感受一旦被理解、被共情,溝通大門就打開了,親子衝突和矛盾便隨之減少。
更能讓孩子關注于解決問題,而不是陷入感受裡鬧情緒。
更重要的是,我們培養了孩子理解他人,共情他人的能力。
常常聽到家長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這是一句會讓孩子內心徹底崩潰的話。
于世界而言,媽媽是一個人;但于孩子而言,媽媽是他的整個世界。
孩子越小的時候,父母越常說這句話。
當年幼的孩子聽到這句話時,這會在他小小的內心種下一顆種子,讓他內心充滿恐懼、害怕、焦慮和委屈,時刻擔心自己被拋棄,心無歸屬,沒有安全感。
永遠都不要再對孩子說「我不要你」之類的話,而是多說「對我來說,你很重要」。
孩子發脾氣時,理解他的情緒,對他說「對我來說,你的感受很重要」,以表示對他的重視與關心。
為孩子安排事情時,徵求他的意見,對他說「對我來說,你自己的意見很重要」,以表示對他的尊重與信任。
父母從小教孩子認識世界,習慣性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孩子不需要思考,輕而易舉就能學到很多知識和道理。
父母習慣了這樣教導,孩子也習慣了依賴。父母直接給孩子答案,孩子就沒有機會自己思考。
沒有人可以在不用思考中,學會獨立思考。
學會獨立思考,是擁有獨立完整人格的必經之路,也是走向成熟的基本門檻。
蘇格拉底說,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過。
多向孩子問「你自己是怎麼想的」。
孩子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後,在他說得正確的地方給予認同,不完善的地方給予建議。
孩子會根據建議思考出新的想法,在不斷的思考中提升自己的認知力和獨立性,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在孩子學會獨立思考,擁有自己的主見,能對事物的好壞做出自己的判斷後,就可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賦予孩子自主權,能激發孩子內在的自我掌控感。
「你想先寫作業,還是先背書,由你自己做決定!」
「你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你可以自己做決定!」
「你現在完全可以為自己負責,你自己的事,可以自己做決定怎麼處理。」
一旦孩子自己做出了決定,更容易去兌現行動,為自己的決定和行為承擔責任。
最後,父母再加上一句「我相信你的判斷/決定」,給孩子賦能,更能激起孩子的內在動力,自我負責。
「我說的是對的!」
「我這是為你好!」
「你要聽我的!」
「你不可以那樣做!」
「你應該按照我說的做。」
諸如之類的話,反復在孩子的耳邊響起,孩子會變得失去自我,也會失去突破自我的動力 。
這些話,就像禁錮孩子思想的枷鎖。
讓孩子的大腦變成一味聽話、順從父母、滿足他人的空殼,大腦系統永遠都只是輸入,而沒有輸出,沒有自己的思想和覺悟。
將我們對孩子說的「你要……」、「你應該……」,改為「你想想要怎麼做對你會更好」、「你可以選擇怎麼做更好」。
不再操控孩子,不再命令孩子按我們大人的想法來,而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才有可能自我實現,做得更好。
「這次考試沒有考出你的實際水準,你想想,你可以怎麼做能讓自己正常發揮,提升分數。」
「你想買那個你最想要的積木,我沒有答應你,你就打我,我很生氣。你想想,用什麼樣的方式和我說話才是尊重人的方式。」
每個人都渴望愛,渴望肯定。被肯定、被認可、被鼓勵,是增強自我認可的精神營養。
著名心理學者武志紅說,我們渴望做自己。同時,我們又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我們對自我的認可是由關係中別人對我們的認可發展而來的,我們需要知道我們能做到什麼,從而發展「我能行」的信念。
給孩子多一些肯定,讓這份肯定成為孩子生命能量的源泉,抵擋風雨的利器,砥礪前行的鎧甲。
「你這次數學進步了20分,考出了98分的好成績,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
「你奧數比賽得了第一名,這都是你平時努力學習、堅持不懈的結果。」
一個人最大的信心是來自自信,而非他信。而自信,經由他信培養而來。
也就是說,父母在任何時候都相信孩子,對孩子的信任,能讓孩子獲得信心,變得自信。
大人常說的「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會讓孩子帶著壓力負重前行。
基於孩子的實際能力,「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是讓孩子帶著信任去挑戰自己。
「這次進步了10分,這與你自己的努力分不開,你繼續保持,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
「我知道你自己想要做好,我們一起來分析原因,即使犯錯誤也能讓你有所收穫,我相信你可以從這件事中學習成長,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說,人在童年時代,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所謂價值感,就是可以被需要。
我們常聽到的是「你去幫我拿個凳子過來」,「你給我拎下袋子」,「你幫我做個事」……
看上去是請求幫忙,實際上是命令式的操控,這往往會遭到孩子內心的反抗,孩子即使去做了也非心甘情願。
孩子為大人做的任何事,並非全部都要理所應當。
他擁有選擇權,他可以欣然答應為你做,也可能被迫為你做,還可能以各種理由拒絕你。
「我需要你的説明,可以嗎?」以請求的口吻詢問,這是平等的交流,對孩子的尊重。
他有權拒絕,但卻不忍心拒絕,因為他內心希望被需要,希望實現自己的價值,更重要的是他內心對父母充滿愛。
在任何時候,需要孩子的説明,都明確提出我們需要他的説明,讓他看見他的價值所在,他會更願意幫忙。
如果你想讓孩子經常願意為你做事,你需要在他做完事情後,讓他感受到與能力相匹配的貢獻。
這只需要從對他表示感謝開始。
哪怕孩子為我們端個碗,倒個水,提個東西,都需要表示對他的感謝。
「謝謝你的幫忙」,是讓一個人自我價值得以呈現的真實回饋。
這種內在價值被喚醒之後,孩子在下次得到別人幫助時,自然懂得感恩他人,用一句致謝的話,肯定並獎賞他人的價值。
這是讓孩子懂得人際交往,以及贏得好人緣的一把鑰匙。
作為父母的我們,是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來的人,也是將孩子推向更遠、更廣、更高世界的人。
養育孩子是一場修行,最重要的不是抵達生命的終點,而是陪伴這個生命本身。
我們都沒有做父母的經驗,等到我們有經驗了,才發現錯過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有些傷害已經無法挽回。
只有成長我們自己,先成為有愛、有智慧、有方法的父母,才能支持孩子去勇敢創造一個水到渠成的未來。
如果父母拒絕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寸步難行。
父母是帶領孩子前行的引路人,從現在起,自己學習、成長和改變;在未來,孩子就擁有優秀、幸福、成功的人生。
每天練習一句,每天改變一點,你會發現自己和孩子都會有積極的變化。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