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因斯坦提出黑洞的存在,到天文學家們發現真正的 黑洞并給它拍照,這中間隔了幾十年時間。
然而直到現在,我們對黑洞知道的其實也不多,因為第一它不發光,第二它距離地球很遠,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都是 1500光年外的Gaia BH1黑洞,但這一記錄目前已經被打破了。
天文學家最新發現的一個黑洞候選者,距離地球只有短短的150光年,只相當于Gaia BH1黑洞的十分之一,雖然這個距離對于現在我們來說仍是一個難以想象的數字,但在動輒幾萬光年幾十萬光年的宇宙尺度上, 150光年完全能稱得上的近在咫尺。
最重要的是,由于這顆黑洞距離地球太近且擁有一顆伴星,所以在觀測環境較好的夜晚,普通人也能用天文望遠鏡看到這顆黑洞的伴星,進而間接看到這顆黑洞。
這顆最近的黑洞位于150光年外的畢宿星團內,這是一個距離地球最近的疏散星團,即大量恒星的聚集地,在這種情況下天文學家們認為其中的一些老年恒星可能已經坍塌成黑洞了,我們目前發現的這個只是這個星團內若干顆黑洞之一, 剩下的黑洞信息還在以光速向地球飛來。
根據目前的黑洞形成理論,我們宇宙中的大部分黑洞都來源于大質量恒星晚年的坍塌,即內部核燃料消耗殆盡后自身在引力作用下收縮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橫向的內核將承受極大的壓力,這種壓力足以壓碎原子和中子,直接把物質變成一個密度極大引力極強的物體。
這種物體構成的天體的引力強大到連每秒30萬公里的光都無法逃脫,以至于它無法從可見光波段被看到,這便是黑洞了。
宇宙中只有大質量恒星才能坍塌出黑洞,而太陽這種中等質量恒星晚年對核心區域施加的壓力還不足以壓碎原子,所以太陽最后會留下一顆白矮星,而比太陽稍微大一點的恒星,引力雖然能壓碎原子但壓不碎中子, 所以它們最后會留下一顆中子星。
目前對畢宿星團的模擬表明,這個星團內至少有3個恒星級黑洞,我們只發現了其中的一個,剩下的兩顆可能仍在星團內部,也可能早已在引力作用下成了流浪黑洞,此刻正在銀河系內漫無目的的游蕩。
而我們的太陽系作為銀河系的一部分,一直在以每秒220千米的速度繞銀河系中心公轉,所以天文學家們擔心未來的公轉路上太陽系很可能會遇到流浪黑洞, 如果流浪黑洞進入太陽系或者從太陽系附近掠過的話,整個太陽系的引力格局將被干擾。
屆時地球可能會被擠出現在的軌道,太陽系的宜居帶也有可能發生變化,而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快發展太空技術,爭取讓人類文明早日離開地球成為 星際文明,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整個文明在宇宙中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