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萬年前的野牛肉到底是什麼味道的?
為了驗證這個問題,竟然有科學家親自試吃了一番……
1976年,阿拉斯加州的一戶礦工家庭在采礦時,意外在附近的冰層中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野牛尸體。
這件事本該被當作一件小故事, 可是卻因為一通電話而被世人所矚目。
這家人給這頭野牛取名「藍寶貝」,并聯系了阿拉斯加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戴爾·格思里。
格思里帶領團隊前來一探究竟, 他們發現這個野牛尸體有可能是一件極其珍貴的考古發現。
經過努力,他們終于設法融化了厚厚的冰層,發掘出了完整的野牛尸體,他們推斷這是一頭生活在更新世末期的西伯利亞野牛,身高超過2米,兩角相距約1米, 更令人驚異的是,它的皮膚、組織都保存得非常完好,這在考古發現中的非常罕見的。
通過放射性碳測年法確定,這頭野牛生活在5萬年前的冰河時代,它已經在約1萬年前滅絕,這是他們見過保存最完好的西伯利亞野牛標本。
可以說,藍寶貝就像一個來自遠古的信使,讓人們得以一窺當時的野生動物。
西伯利亞野牛,這個聽起來十分陌生的名字, 實際上卻代表了地球上一個已逝去的古老時代。
它們是地球上最后一個冰河時期的大型哺乳動物,與著名的猛犸象生存在同一時代。
大約在24萬年前,地球進入了最后一個冰河時期,在這一時期,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原本茂密的森林開始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開闊的草原和廣袤的冰雪。
而氣候的變化導致了生態環境的轉變,善于利用草原資源的大型食草動物逐漸占據優勢,成為了當時最常見和最具影響力的陸地哺乳動物,西伯利亞野牛就是其中一員。
它那濃密的長毛和2米多高的肩高,使它能夠很好地適應寒冷的環境,成年西伯利亞野牛體重可達1000公斤,是當時陸地上最大的動物之一, 它們結隊遷徙,足跡可以橫跨整個北半球的廣袤土地。
與西伯利亞野牛同時代的還有長毛犀牛和猛犸象等,它們一起生活在廣闊的草原上,與猛犸象不同,西伯利亞野牛適應環境的能力似乎更強。
所以當地球進入全新世,氣候變暖,猛犸象已經滅絕的時候, 西伯利亞野牛還在頑強地生存。
考古發現表明,直到約8000年前,西伯利亞野牛還存在于古老的巖石壁畫中。
時光荏苒,西伯利亞野牛最終也難逃滅絕的命運,而在人類文明覺醒的今天, 關于它們的一切似乎都已經成為遙不可及的史前傳說。
但是自然力量卻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將這些「史前巨獸」原原本本的模樣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2011年,在西伯利亞東部烏斯特-亞納山區的一處崩塌湖岸,一具西伯利亞野牛的尸體露了出來。
這具標本十分罕見,它保存得出奇的完整,就像經過了精心的防腐處理一樣,皮膚、肌肉乃至骨髓看起來都鮮活如生,這在西伯利亞的凍土層中是非常罕見的。
科學家推測這是因為西伯利亞寒冷的自然環境導致的,低溫將尸體迅速凍結,避免腐爛, 而厚厚的冰雪將它牢牢封存,成就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冰雪標本」。
當地村民發現后,第一時間聯系了專家學者,而這一舉動避免了標本被野生動物侵蝕損毀,對保護這個非同尋常的史前遺跡更是起到了關鍵作用。
當標本被移交雅庫特科學院進行研究后,放射性碳元素分析結果表明, 它存在于9千多年前,堪稱上古時代的「活化石」。
而西伯利亞野牛身上有多處撕咬傷,這些類似刀割的傷口被認為是古美洲獅造成的。
根據資料顯示,當時的美洲獅體型巨大,是現今非洲獅的兩倍有余,西伯利亞野牛可能遭到了這些猛獸的偷襲,但在殊死搏斗后僥幸逃脫,卻因傷勢過重而倒在了雪地上, 極端低溫將它迅速凍結,避免被腐爛,從而形成了一個罕見的史前食肉現場「定格」。
可以說,西伯利亞野牛承載了地球上一個已逝去的時代,這具「冰雪標本」向我們展示了自然力量的偉大,也讓我們見證了生命對生存的頑強追求。
它那凝固的軀體,是一段非凡歷史的活化石,我們應當用洞察和敬畏的目光來審視,也許有一天,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可以復原它們的DNA, 讓這些史前巨獸真正「重生」,不再只存在于巖畫和傳說中。
在科學家們發現「藍寶貝」,他們也非常驚喜,而在對藍寶貝進行詳細研究后,他們不禁產生了一個瘋狂的想法—— 既然這頭野牛的肉能在冰雪中保存五萬年不腐爛,那麼直接吃下肚,會是一種什麼體驗?
于是在1984年,阿拉斯加大學的8位科學家做了一個看似瘋狂的實驗。
格思里決定和他的7位助手一起,進行這次看似瘋狂的冒險。
他們從野牛頸部小心翼翼割下了一塊肉塊,一開始,團隊中有人建議將肉塊烤熟直接食用。
但格思里認為,烤肉太生硬,不如用燉的方法更好入口,于是他們便決定將肉塊切細,和蔬菜一起燉成湯。
在燉煮過程中,強烈的牛肉香氣很快便飄散開來, 略帶一點泥土味,還伴隨蘑菇般的奇妙風味。
為了增加口味,他們放入大量蒜和洋蔥來增添風味。
最終,這鍋湯和普通牛肉湯看起來并無二致。
8位科學家一起坐在餐桌前,舉起湯匙, 邁出了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的一小步:享用上萬年前的食物。
格思里表示,這種肉很堅硬,有些難以咀嚼,但風味獨特而美味,既帶有普通牛肉的鮮美,又包含一絲原始的野性氣息。
整個品嘗過程非常順利,沒有人出現任何消化問題或不適。
科學家推測,這主要是由于野牛尸體長期處于極低溫環境,這才有效地遏制了腐敗菌的生長繁殖。
對于這個團隊來說,這次古牛肉晚餐不僅開啟了味覺上的新奇體驗,更是一次勇于探索未知的科學之旅。
也許冰川中還隱藏著無數遠古生物,它們攜帶的病原體早已在低溫中死亡殆盡, 僅留下可以食用的肉類。
人類也許可以像對待今日獵物那樣,利用這些遠古食材烹調美味佳肴。
通過這次實驗,科學家證實了在適當條件下,哪怕是冰凍保存5萬年的野牛肉仍可安全食用。
當然了,考慮到樣本量極小,這種品嘗僅具有科研價值,不能作為常規飲食的建議,這項研究打開了探索遠古生物食用性質的新視野, 也讓人對冰凍肉產品的保存潛力有了新的認識。
科學家表示,如果有機會再次發現保存完好的古生物樣本,他們也許會考慮做更系統的烹飪和食用實驗,以獲取更多科學數據。 事實上,藍寶貝并非人類有記錄以來唯一被食用的史前生物。
在更早的1951年,美國就曾有一場聚會上出現過猛犸象肉,當時的賓客對這道菜反響熱烈,然而後來的分析認為那其實是綠海龜肉,猛犸象肉的說法或許只是謠傳。
不過,這足以說明人類對品嘗遠古佳肴的好奇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