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星云,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漆黑太空背景上的絢爛云霧狀結構, 雖然哈勃和韋伯望遠鏡的原始圖像都是黑白的,但經過調色后星云的絢麗色彩依然震撼人心。
然而由于缺乏參照物,在大部分人的感覺里星云就跟天上的云沒啥區別,都是小小的一團,但事實上星云在天文學家上還有一個名字, 被稱為恒星生產車間或者恒星育嬰室,顧名思義宇宙中所有恒星都誕生在星云里,我們的太陽也不例外。
天文學家認為太陽起源于46億年前的一次星云坍塌,大量的氫元素在這次坍塌過程中聚攏在一起產生了高溫和高壓, 引發了氫元素核聚變反應點燃了太陽,太陽誕生后剩下的重元素邊角料則形成了地球等一眾太陽系天體。
在目前的宇宙結構里,太陽系之上就是銀河系,但事實上由于46億年前形成太陽的星云并未完全消散,所以在太陽和銀河系之間還隔著一個本地星云。
現在的太陽內的所有星球,其實都還在星云里,只不過星云的范圍太大內部物質太稀薄而感覺不到,太陽所處的本地星云在分類上屬于發射型星云,即主要由發光的氣體組成,這些氣體理論上比太陽表面溫度還高, 但由于每立方厘米范圍內只有0.3個粒子,這些粒子溫度再高也無法產生巨觀效應,所以星云的溫度雖然高但沒什麼用。
更進一步來看,本地星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更大的星云的一部分,這個星云被天文學家稱為本地泡沫,簡稱本地泡, 它是一個直徑1000光年的大型結構,其內包含了太陽在內的幾十顆恒星,但本地泡并非一直存在,它事實上是在1400萬年前的一次超新星爆發過程中誕生的,當時的直徑只有4光年。
後來由于超新星爆發后的星云擴散,它才變成了今天1000光年的直徑,而我們的太陽所在的原始星云由于一直在銀河系內公轉, 所以在大約500萬年前才進入了本地泡的范圍內,兩者也才融為一體,而太陽此刻就在本地泡結構的正中心,按照目前每秒220千米的速度,再有500萬年就會飛出本地泡。
擁有4000億顆恒星,直徑18萬光年的銀河系也在宇宙中狂奔,它的目標是一個名為巨引源的超級引力源,但天文學家認為它永遠也到不了目的地,因為我們的宇宙正在暗能量的驅動下加速膨脹, 一些大型結構將首先被宇宙膨脹的力量撕碎。
巨引源和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以及若干條宇宙長城,將首先受到宇宙膨脹力量的影響而分裂成若干塊較小的結構, 然而由于引力的傳播速度是光速,所以銀河系并不會第一時間發現巨引源已經不存在了,它仍會按照之前的運動路線前進。
雖然我們根本感覺不到太陽以及銀河系在宇宙中的運動,但作為宇宙中為數不多的智慧文明,人類還是應該早點離開地球進入太空, 因為誰也不知道銀河系或者太陽系未來的公轉路上會遇到什麼,也許是流浪黑洞,也許是臨近超新星爆發,這些突如其來的宇宙事件都可能讓人類文明從宇宙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