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中國人便有賞月的習俗,古人留戀其朦朧美好的美色,為其譜寫下一段又一段美好的傳說。到了現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終于掌握了能夠對月球進行探索的技術。
可是,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們卻只覺得毛骨悚然,這顆陪伴地球良久的衛星,似乎是某種怪力亂神的人造產物。
它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
在談論月球是不是空心的之前,我們先聊一聊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行星是無數塵埃的氣體的產物,一開始它只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星云,在重力的作用下,相對較重的塵埃在圓心被氣壓壓成顆粒,更多的顆粒又聚集成更大的隕石天體,經過萬億年的沉淀與匯聚那些塵埃成了行星,原始星云成了銀河系。
或許我們換一種說法,想象一下,將一盆面粉處于擺動下,不斷滴加液體,面粉中出現了一個又一個小疙瘩。在重力作用下,小疙瘩因為重量不同出現分層,質量更大來到中心,互相擠壓之下,一個面團就產生了。
如果繼續加以擺動的話,這個面團會逐漸變得規則,最后變成一個較為光滑的球體,一個大面團就產生啦。
所以說, 正常形成的天體往往是實心的,其形成過程注定其不存在空心的可能。
關于月球當前的主流觀點認為月球原本是地球的一部分,很久很久之前,一顆行星與彼時的還不叫做地球的大面團子發生了碰撞,一小塊面團被直接撞了下來,成為月球。
這次碰撞也成功地為地球帶來了生命形成所需的一切條件,屬于生命的紀元到來了。
按照此種觀點,月球作為從地球上分離出去的一部分,縱然二者都經過了長時間的演變,但其結構組成應當是大差不差的。
畢竟白面團子也不可能分出一個玉米面的團子吧!那麼,為什麼一些學者仍堅持月球是空心的呢?
在月球上安置地震監測儀器一直都是探月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妄圖利用監控月球地震活動的方式了解月球的基本結構。
一切懷疑都來自一場計劃外的太空事故, 1969年阿波羅13號在月球上墜毀,探測器直接撞擊到月球表面后爆炸,爆炸當量約是1噸TNT的總和。
這次突發事件在月球上引發了一場超過15分鐘的超長地震,地表爆炸造成的震源深度不會太深,以地球為模型進行推演的話,此次爆炸最多在十幾秒之內結束,然而月球竟然震顫了整整15分鐘。
這種震顫模式,好像一只被敲響的鑼。
科學家們開始大膽猜測,有沒有一種可能,月球是一個空心球體呢?順著這個方向,一些懸而未決的猜想似乎找到了理論支撐。
科研人員對阿波羅采集回來的巖石樣本進行了分析,發現其結構模式與地球上的大部分巖石全然不同,月球表面巖石里充滿了水分和氣體,這種疏松的結構使其擁有極低的密度。
地球上的巖石結構與其有著很大程度上的不同,絕大部分的巖石都呈現出緊密且干燥的結構,此種結構硬度大,耐磨程度高。
此外,根據月球表面探測器傳來的數據分析,月球的重力場和磁場分布上并不規則。 按照常理來說,天體內部質地分布規則其重力場與磁場也會按照一定規則排列,月球現下的不尋常情況似乎是因為其內部存在著不規則空腔。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觀察天體所用設備也不斷革新,在新的設備支持下,科學家們再次發現月球表面的隕石坑和山脈,可是相當不一般呀!
首先, 部分隕石坑的大小和深度十分反常,按照隕石坑規模推斷,其碰撞威力甚至可以撞碎月球。并且那些裂谷的深度相較于月球直徑未免也太深了,可以說月球上的一切狀態都與人類的「常識」不符。
另外,科學家們還發現,這些隕石坑和山脈分布似乎是存在著一定的規律的。這與地球上的錯綜復雜的山脈分布,又是截然不同。
種種跡象似乎都在暗示,月球是一只「空心大氣球」。
剛剛提到了月球表面巖石中存在著大量空氣和水分,這雖然少見,卻也不值得大驚小怪,真正讓科學家們著迷的是巖石中蘊藏的各種神秘物質。
2021年,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黑暗之中印下了自己的車轍,人類終于看到了月球的另一面。小東西在艾特肯隕石坑區域取得了重大發現,在這個直徑兩千五百的隕石坑中,隱藏著一座金屬礦山,預估質量可達兩千兩百萬億噸。
這個巨大的致密金屬塊引起了整個天文學界的關注,部分學者認為這恰好證明了月球是因為受到了天體撞擊而從地球上分裂而出的理論,這座掩埋在月球地底的礦山,很可能就是當年撞擊地球的天體碎片。
也有學者表示,該礦山的存在只能夠證明月球確實遭到過大型天體的撞擊,并不能證明月球是從地球上分裂而得的。
這則消息公布之后也引起了廣大網友的激烈討論,部分人認為在自然條件下金屬通常以化合物狀態或者摻雜雜質的狀態存在,這樣大規模的純金屬物體深埋在地表下,恰好證明了「月球人造論」。
此部分人還指出 ,月球表面不僅僅具有純金屬單質,還擁有著純度極高的黃銅合金。要知道人類開始合成、冶煉黃銅合金,最早可以追溯到12世紀末與13世紀初。
已知目前人類尚未在月球表面發現生命活動痕跡,那麼這些金屬合成物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與銀河系的大部分行星不同,月球的運動軌跡十分值得推敲。月球在以地球為中心以橢圓形軌跡進行公轉的同時,從未停止過自轉。
有意思的是,月球的公轉與自轉完全與地球的自轉同步。也就是說,無論在什麼時間對月球進行觀察,人類都只能就同一曲面對月球進行觀測,月球的另一面對人類來說是全然陌生的。
其實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類就已經開始了對于月球背面的探索。在這期間,美國NASA先后執行了多達七次的載人登月任務。
除了前文中提到的阿波羅13號降落失敗,在月球表面墜毀之外,其余六次全部完,圓滿完成任務。
先后12名宇航員成功到達了月球表面,另外有6名宇航員完成了繞月球一周的任務。也就是說,早在20世紀人類就已經對月球的背面有了一個大概的構想與概念。
按照計劃,人類注定會在不久之后將腳印印在月球的背面之中,可實際上無論是擁有NASA的美國,還是航天項目如日中天的蘇聯都沒有在月球背面成功實現登陸,這片空白最后還是我國的嫦娥四號將其填補完成。
而嫦娥四號的成功登陸并沒有完全揭開籠罩在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2100萬億噸的隱藏礦山,又讓其神秘色彩愈加濃厚。
其實,天文學家早就針對「月球人造論」進行了相關解答。
首先,月球空心論并沒有任何切實性證據可以證明其可靠性,阿波羅13號墜毀后造成的地震,雖持續時間較長,但這也可能與 月球上存在大量的金屬及其化合物有關。
至于, 重力場與磁場分配不均的問題,也可以用那些隱藏在地表之下的金屬礦產解釋。
那麼那些巨量的金屬礦產又是從何而來呢? 隕石撞擊是唯一且可靠的答案。
在漫長的歲月里,地球曾經數次直面過隕石的撞擊。人類因為那些隕石的研究從未停止,并且已經發現天然隕石中存在著純金屬單質。所以說月球背面的巨大礦山是某次隕石撞擊的殘留物,這種說法并無可能。
最后, 月球永遠只有一面面向地球,是因為潮汐鎖定和引力的緣故。
在潮汐力的作用下,月球并不是一個標準的球形,而是一個較為規則的橢球。
簡單來說, 當前月球的自轉速度是月球引力與地球引力互相拉扯的結果,一旦月球的自轉速度出現過快或過慢的情況,月球引力與地球引力的合力就會將之自轉的速度減緩或加快。
久而久之,月球在合力作用下找到了一個長期穩定的狀態,那便是 公轉與自轉速度相同。
月球是人類能夠以肉眼觀察到的、最清晰的天體,沒有之一。也正因如此,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雅士將自己對于星宿,對于宇宙的幻想依托在月球之人類的想象才是蒙在月球表面的那層面紗。
在想象之下,任何陰謀論與合理推測都是值得肯定的,人類正是因為想象才有探索的動力,也正是因為想要去探索才能一步步發展科技、尋找真理。
但是,一味地沉迷于陰謀論與無端的幻想之中,只會讓人失去前進的方向。我們要敢于大膽想象,也要學會腳踏實地,如此一來才能看得更遠,走得更長。
參考文獻
科學家不敢公布的發現:月球是人造的幾大證據解密 太陽系之謎:行星形成的奧秘 探索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