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人類的主要能量來源,深深烙印在人類的生活之中。盡管現代社會中有不少人為了追求苗條身材和年輕容顏而刻意抵制糖分,甚至傾盡金錢購買所謂的「抗糖」產品,但事實上,人們對于糖的鐘愛早已根植于大腦之中。
人類的大腦精妙地設計了一套機制,以促使人類主動攝入糖分。當糖分接觸唇舌時,大腦立即作出「甜」的味覺反饋作為獎勵,同時釋放出大量多巴胺激素,讓人感到愉悅。因此,糖分確實有助于改善人的心情,這一說法確有科學依據。
遠古種植:糖的起源
自古以來,為了穩定可靠地獲得大量糖分,人類開始種植許多富含糖分的農作物,其中包括甘蔗、甜菜等。早在周朝,中國便開始了甘蔗的種植傳統,而甘蔗最初是從南洋群島傳播到中國南方地區的。在當時,人們稱其為「柘」,直到漢朝時期才有了「蔗」字。
然而,正如古語所云「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一旦某些特殊條件滿足,糖也能變成致命的毒藥。今天要談的并非某位女星因為過量攝入糖而發胖的事情,而是發生在一百年前的一起糖的慘烈事件。
甜蜜的災難
在工業革命出現之前,人類主要依靠農業種植高糖作物,再手工提取糖分。由于這種方式提取的糖分純度不高,含有許多雜質,因此產生了紅糖等產品;而工業時代的到來使得糖分的生產得以機械化,大幅提高了糖分的提取速度和品質。
1915年,美國波士頓一個制糖廠的領導們正在計劃在廠區空地上建造一個巨大的糖倉,據估計可容納近750萬升的糖,相當于1萬噸的糖量,這將極大地提升公司的糖儲備量。
然而,糖的熔點并不高,固態和液態密度相差較大,750萬升糖一旦融化成液體,體積就會急劇膨脹,因此容納糖的容器必須堅固、穩定、耐用,否則很容易因溫度變化而破裂。
然而,為了節約成本和施工時間,該公司在建造糖倉時采取了種種偷工減料的方式,最終的工程品質可想而知。
糖的悲劇
前幾年,波士頓地區的冬季氣溫相對穩定,溫差較小,糖的物理狀態也比較穩定;但是,在1919年的冬天,當地的天氣突然變得反常,夜晚異常寒冷,白天卻能保持在零度以上。
750萬升的糖在罐中不斷凝固、融化,對本來品質就不過關的糖倉造成了巨大傷害。但由于前幾年糖倉都能正常使用,人們并沒有注意到其中悄然發生的變化,直到災難突如其來。
1919年1月15日,工人們正在正常工作,忽然頭頂傳來一聲巨響。工人還沒來得及停下手中的工作,糖水就化作洶涌的瀑布朝他們涌來。人們驚慌失措,但糖水卻并未停止,而是蔓延至不遠處的市區。
消防員、警察們從未遭遇過這種狀況,他們只能勉力救出尚未完全被糖水籠罩的人,而已被困在糖水中無法動彈的人則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被更多糖水淹沒。
最終,這場災難造成了21人死亡,百余人受傷,當地建筑也遭受了永久性的損害。直至今日,人們仍可以在波士頓的老街上看到糖漿沖刷后留下的痕跡,甚至有人聲稱仍能嗅到波士頓空氣中若隱若現的甜蜜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