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認為,我們的地球誕生于太陽系初期,在大約50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我們能夠知道,太陽系是在上一代死亡以后的恒星當中形成的,在宇宙大爆炸之初,第一代恒星誕生了,第一代恒星的質量都是非常大的,因為當時宇宙中的元素非常豐富,有的質量能夠達到太陽質量的數百倍,甚至比目前我們發現的最大質量的恒星還要大,而我們的太陽系上一代恒星也是一顆超大質量的恒星,這意味著它的內部核反應非常強烈,這會導致它的燃料消耗非常快,使得它的壽命很短,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得出,恒星壽命=燃料量/消耗率,用于核聚變的燃料量與恒星最初通過核反應產生能量時的總質量成正比。
如果說一顆恒星的直徑大約是10萬公里,那麼它內部8萬公里的區域都在進行核聚變反應,如果一顆恒星的直徑大約是100萬公里,那麼它內部80萬公里的區域都在進行核聚變反應,如果一顆恒星的直徑大約是1000萬公里,那麼它內部800萬公里的區域都在進行核聚變反應,所以恒星的體積和質量越大,它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越強烈,它的壽命就越短,當第一代恒星內部的燃料不足時,核聚變反應無法繼續下去,最終在鐵元素停止,這時候引力占據了主導地位,恒星瓦解,之后便發生了超新星爆炸,這種強烈的爆發使得恒星四分五裂,就這樣第一代恒星就結束了,隨著時間的流逝,遺留下來的恒星遺跡星云一直在宇宙中安靜的漂浮,直到50億年前,這片跨越數光年的星云由于受到了某種擾動。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