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如今的和平盛世之下,饑荒這個詞想必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十分陌生的字眼。
可回顧中國幾千年歷史,許多朝代因為戰火,又或是天災,導致爆發了多次極其嚴重的饑荒,無數人口都被活活餓死。
百姓們為了活下去,他們選擇吃草根、啃樹皮,若是抓到一只蠕動的青蟲,那真算的上是開葷了,可在這其中還有一個令人不解的問題。
每次鬧饑荒的時候,百姓寧愿吃著猶如木頭的草根,也不愿意去抓河里的魚蝦來果腹,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饑荒一直是揮之不去的夢魘。自古以來,這片土地上曾爆發過大大小小的饑荒無數。
東漢末年,戰亂不斷,全國人口銳減,農耕農作產量隨之下降,最終導致收支失衡引發的饑荒。在這場饑荒中,百姓們面臨著嚴重的食物短缺,許多人被迫啃食草根樹皮,甚至出現了易子而食的慘狀。
隋唐時期,戰爭仍然是導致饑荒的主要原因。由于戰亂導致的生產力下降,糧食生產不足,加之政治腐敗和社會秩序的混亂,饑荒愈發嚴重。
在這個時期,百姓們在饑餓的驅使下,不得不挖掘野菜以求生存。
明朝末年,饑荒再次席卷中國大地。這次饑荒的原因較為復雜,既有戰爭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在饑荒的壓迫下,百姓們開始尋找各種食物來源,甚至出現了易子而食的慘狀。
這場饑荒對明朝的影響深遠,成為明朝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饑荒的年代,百姓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尋找各種食物來源。他們挖掘野菜,甚至在極度饑餓的情況下,啃食草根樹皮,甚至出現了易子而食的慘狀。
我國自古以來饑荒頻繁,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巨大苦難。饑荒的發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
就自然原因而言,我國處于季風氣候區,農作物生長對氣候條件尤為敏感。每當海洋性季風變化時,黃河中下游地區常常出現旱澇災害,導致小麥、谷物等糧食作物減產或歉收。
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小冰期,北方地區氣溫驟降,造成農作物無法正常生長。如東漢末年開始的小冰期導致連續數年嚴重歉收,推動了八王之亂的爆發,也造成的人口大量死亡。
從人為因素看,土地兼并是重要原因。自春秋戰國以來,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豪強地主的土地兼并現象日益嚴重。大量自耕農失去土地,被迫淪為佃農或雇工,生存環境極為脆弱。
歷史上,不是沒有人意識到土地兼并的危害。北魏設立過均田制,試圖打破土地兼并,但這些改革終究難以奏效,因為力度和深度都不足,沒能真正觸及土地私有制的核心。
戰亂也是導致饑荒的重要人為因素,戰爭期間,難民大量流離失所,生產生活完全被打亂。存糧也難以保存,輕則糧價暴漲,重則毀壞作物毀滅生命。如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導致社會混亂,饑荒隨之而來。
當饑荒爆發時,窮苦農民最為脆弱。他們既要承受自然災害的打擊,又受制于地主官僚的壓榨。
面臨糧食匱乏,許多人被迫吃野草樹皮度日,情急之下甚至食用毒性的觀音土,最終失去生命。
北方內陸地區歷來是我國旱災、水災頻發之地。當大旱或者大澇來襲,莊稼歉收,百姓便會陷入絕境。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困境中,為何百姓也很少會選擇下河抓魚充饑呢?
首先抓魚本身也是需要一定技術的,大部分受災百姓來自農村,平日靠種地維生。
從《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景象看,古人日常的漁具簡陋,多是用竹竿組成的魚叉,這對于捕捉敏捷的魚類來說難度很大,就算設陷阱也需時日。
再加上肌肉乏力,捉到一條魚就已經是不易之事。這與摘幾把野菜相比,后者顯然容易度高、風險度低。
而且河流湖泊在旱災中也會干涸,水量下降會讓魚類更加警惕,也更難以捕捉。旱澇災害交替出現時,水質也難免污染,飲用更是有害。古人沒有現代水質檢測設備,也不了解傳染病,只能本能地避開疑似「有毒」ADVERTISEMENT
還有就是烹調魚蝦費功夫費材料,魚蝦鮮美,但生吃也難以下咽。文獻記載,早在漢朝時期,百姓的主要調料就僅有豆豉、醬油等腌制食品,這類食品在災難時期更是奢侈。面對捉摸不定的食物來源,百姓會選擇熟悉的食材如野菜。
還有就是古人迷信,把水域視為神靈棲居之所,不敢造次。如《山海經》中所記載的數十種「水神」,文學作品中也時有傳說水神的故事。宗教和政治的壓力使百姓不敢輕易接近江河,生怕惹禍上身。
而且北方百姓大都居住內陸,與海洋隔絕,不能像南方人靠「靠海吃海」度難。交通不便也限制了他們向周邊地區逃難的可能。面對環境與心理的雙重壓力,北方百姓只能就地取材度日。
通過上述種種原因可以看出,歷史上北方百姓在饑荒時期很少選擇到河流湖泊中捕魚的根本原因,在于捕魚的難度大,收益低,而非像網友所說的那樣是出于傲慢與無知。
當今社會,人類的發展速度之快,給大自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我們伐木過度,過渡開發資源,甚至還在土地上亂扔垃圾。
然而我們往往忽視了,大自然有時候也會反咬我們一口。比如說,由于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導致某些地區陷入長期干旱。干旱令農作物歉收,終致饑荒爆發。
我們本可以及早預見干旱的跡象,采取應對措施。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們沒有在事前做好防范,只能被動接受饑荒的折磨。
這主要是由于我們對自然規律了解不足,防災減災意識淡薄,應急響應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導致的。
我們也不能將所有的責任推卸給大自然,因為許多災害的發生和人為因素也有很大的關系。比如過度開采地下水、亂砍亂伐森林等,都可能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增加災害發生的機率。
歷史可鑒,種種悲劇發生,我們必須正視自身的責任,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改善環境,最大限度減少人為災害的發生。
我們不能孤立地汲取資源,改變環境。因為大自然有著巨大的連帶性。它的每一個變化,都會對我們造成深遠影響。
我們應該珍惜、保護大自然,因為只有大自然長存,人類才能長存。獨木難生林,萬物互為表里。唯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