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大家很難想到:
在過去幾年里風靡中國的冥幣,突然「火」到了國外。
還成了制霸陰間的「地下硬通貨」。
它火到什麼程度呢?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美金在陽間有多火,冥幣就在陰間有多硬核」。
初見「冥幣」時,不少外國人都對這個單張面額能買下整個紐約的紙幣驚訝不已。
為了將它本土化,他們還給它特意取了個名字,叫作「祖先錢」。
只要在亞馬遜網站上搜索「祖先錢」三個字,就能找到大量的內容。
不僅紙幣樣式豐富,還有紙扎的包包、轎車等「陰間套餐」,曾幾度賣到脫銷。
這時候,網友們坐不住了:以前國外從不燒紙幣,為何突然就流行起來了?
甚至還有人大膽猜測:「中國冥幣會不會全球化」?
我們先來看一下中國的冥幣:
這個頭戴「冕冠」的人正是玉皇大帝,它也被稱為陰間的「總行長」。
其實「燒紙幣」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就開始流行了。
只是紙錢最初樣子,并不是印著玉皇大帝的冥幣。
而是用黃麻紙或白麻紙裁剪的,碗口大小的古代銅錢狀紙幣。
後來,有人覺得玉皇大帝的形象很符合人們心中對「神」的期望,便把他印了上去。
目前,市面上的冥幣面值從50億到10000億不等。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始終認為人是有「輪回轉世」的,逝者去世后會通往另一個世界。
所以在給親人燒紙時,無非就是告訴他們:
「在陰間別舍不得花錢,日子要過得順風順水」。
然后那些隨風飄散的煙灰,便會把人們思念和冥幣一同帶給已故之人。
無論這樣的說法是不是真的,它都屬于中國人的一種獨特的浪漫。
可如今,冥幣卻突然在國外「大火」。
以前從不燒冥幣的外國人不知何時對它有了興趣,很是令人疑惑。
後來有人發現,他們與冥幣的淵源或許是從唐人街開始的。
不少外國華僑仍然保留著燒紙錢的習慣,每到重大節日,住滿華人的唐人街上隨處可見燒紙錢的人。
有一天,美國人類學家柏燁路過唐人街時發現了「中國冥幣」。
不知怎麼,他對這張紙幣充滿了好奇。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他就著手研究紙幣了,為此還寫了一本叫《燒錢》的書籍,後來成了國外人研究中國信仰的參考書。
只是學術性文章的受眾群體有限,所以那時也很少有人知道冥幣為何物。
直到某網站上一位美國博主分享了燒冥幣許愿的視訊,中國冥幣才徹底走向了國外。
她稱:「昨天剛給去世的祖先燒了紙錢,今天就拿到了補助金和返校通知」。
由于燒紙錢的活動以前只在華人圈流行,很少有人了解這個習俗、也很少有人去談論。
所以大部分人都覺得這個博主在夸張其次、博流量罷了。
可沒過多久,另一位網友也跟了帖子,說道:
「燒紙錢真的很神奇,我第一次中大樂透,金額還不少呢」!
所謂三人成虎,眾口鑠金。就在這樣一層一層的鍍金之下,冥幣變得越發神秘起來。
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它、購買它、甚至把它當成了一種「神秘的通用工具」。
隨著眾人的口口相傳,這股來自「東方的力量」瞬間在西方風生水起。
有些老外一邊愛著中國冥幣,一邊「相見恨晚」地抱怨道:
「中國有這好東西,怎麼不早說」?
可有些中國網友卻咋舌道:
「不知這是否算中華文化的流傳,也不知這是好是壞」。
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的行事準則,等外國人終于意識到要給祖先燒祭祀錢時,才發現:
流往陰間的紙幣上都印著「天地銀行」和「冥通銀行」。
兩個「銀行」的行長和副行長都是一樣的,行長是玉皇大帝,而副行長則是閻羅王。
這就意味著,中國冥幣成了「地下硬通貨」。
于是有人開始擔心:
「全世界都燒中國的冥幣,會不會造成陰間地府的通貨膨脹,打亂陰間的經濟體系呢」?
針對這個問題,有一個直觀的解決辦法,那就是脫離玉皇大帝的管轄,把冥幣「本地化」。
很快,各種各樣的「外國祖先幣」便誕生了......
很多國家都選擇了把自家「大人物」印在冥幣上,比如:
美元版冥幣印的是名人富蘭克林,英鎊版冥幣印的是伊麗莎白女王,還有被印上肯尼迪的「肯尼地」冥幣。
想必連肯尼迪自己都沒想到會被印在冥幣上,還會被燒掉吧?
除此之外,有些冥幣上竟然還印著邁克爾或貓王這樣的明星,真是讓人「大跌眼鏡」了。
總之各國都不甘示弱,致力于發展自家的陰間經濟。
不過說到這「本地化」,光是擁有自家冥幣還不夠,于是外國人又「創造」了屬于他們的祭祀方式。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除了在墳前祭祀祖先之外,有時還會在街邊進行祭祀。
畫一個圈、擺上點酒和菜,然后再將手里大疊的冥幣和去世之人的衣物點燃,一邊呼喊去世之人的名字,一邊將心里話說出來。
可以看出,中國的祭祀是以寄托「情感」為主的。
而外國人相比于我們,少了點形式上的東西,多了些其他方面的精致。
中國有五行之說,西方也有水、火、土、氣四個元素。
有一些外國人,就「巧妙」的把它們結合在了一起。
就拿一個外國博主來說吧,他發了一個祭祀視訊,只見他在面前擺了張桌子,上面放著一個燒紙錢的盆。
還有一個用金相框裱起來的祖父的照片,金相框代表著金元素,旁邊擺著代表土元素的水晶,一杯代表水元素的水,以及代表木元素的盆栽。
最后再點上一根蠟燭,代表著火元素,這樣,一個祭祀台就準備的差不多了。
在開始燒祖先幣之前,他們會把自己和親人的名字寫在上面。
然后再幾張幾張的去燒,避免「轉賬」出錯。
只是那畫著耶穌的蠟燭和印著圣甲蟲的冥幣,讓些許中國人滿頭霧水:
「這是需要哪個神仙的指點呢」?
雖然國外的祭祀活動復雜了些,但也不難看出他們是以「希望」和「精致」為主的。
這一點跟中國有著一定的區別。
隨著祖先幣和祭祀活動逐漸流行起來,不少商家看準了時機。
有些外國人甚至直接把中國冥幣和祖先幣擺在了超市的專柜上。
更令人驚奇的是,有人還成立了「教你如何燒祖先紙互動小組」。
這真的很難讓人想到,原來冥幣能「玩出」這麼多「花樣」。
當然,中國冥幣的銷量也開始在國外暴增,而保證供應量的,就是中國第一殯葬村米北莊。
米北莊占領了全國90%的祭祀紙扎品和冥幣的產出,早已成了「以錢生錢」的「名村」。
除此之外,其他的國內市場也接連把目光投向了海外,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并不難理解。
國內燒冥幣的時間比較固定,每年就這麼幾天,時間一過,人們對冥幣的需求就會大大降低。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冥幣在國內的售價比較低,但在國外就不同了。
在國內網站上購買冥幣十捆,(大概1000張紙幣),能花10到15元左右。
而在亞馬遜和很多國際網站上,一張100萬冥幣有時能賣到6元。
300多張紙幣外加幾條紙質金條、一張天地銀行儲蓄卡的「套餐」,就能賣到95-120元人民幣。
這其中的利潤不知翻了多少倍。
何況現在「燒紙幣」一事,已經成了外國人的「日常」ADVERTISEMENT
所以有人猜測:「中國冥幣會不會全球化?」
從種種跡象來看,盡管冥幣全球化只是猜測,但不得不說的是,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已經將冥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里了。
其實,像清明節這種祭祀節日,并不是中國「獨有」的。
只是國外的祭祀節日跟中國的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罷了。
而且祭祀方式從來沒有規定和限制,就像中國以前的祭祀方式也不像如今這番一樣。
有句話說得好:「國家有界,人種有別,但文化無邊,感情無歧」。
而中國冥幣之所以在國外流行,是因為大家都會經歷生離死別,有一樣的悲傷、也有相同的寄托與懷念。
不管燒紙幣有沒有用,人們都更愿意相信親人會在另一個世界里收到。
并幻想著他們在那邊過得很好,再也不用為衣食住行而操勞。
那麼,你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