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在莫斯科街頭,一只帶有哈士奇、薩摩耶和部分㹴犬血統的混血小狗出生了,隨后它開始在莫斯科街頭流浪,不出意外的話,它的一生應該像普通流浪狗那樣度過,沒有人會在意,可能它自己都不會想到有朝一日,它會名垂青史。
僅僅在3年后的1957年11月3日,它被蘇聯的航天器斯普特尼克2號送入太空,成為了最早進入太空的動物之一,也是第一只進入地球軌道的動物,比加加林還要早,它就是蘇聯太空狗:萊卡。
蘇聯一開始宣布萊卡在太空生活了四天,最后因氧氣即將耗盡,對其進行了安樂死。可這并不是真相,它的死亡真相其實被隱瞞了45年,直到2002年才被揭露。那這究竟是咋回事呢?
話說上世紀50年代起,蘇聯和美國就開始在太空領域展開了競賽。
對于這種載人航天項目而言,一開始并不會直接把人送上太空,蘇聯和美國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用動物提前做活體實驗。當時蘇聯航天部門的工程師選擇了用「流浪狗」來做試驗。
他們選擇「狗」來做「活體實驗」,主要是因為「狗」已經被人類馴化,陪伴了人類幾千年,只需要稍微培訓一下,就可以讓它們聽懂指令。而相對于「家犬」來說,流浪狗擁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抗壓能力、對饑寒的環境耐受力也更為出色。
于是,蘇聯航天部門的職工找到了不少流浪狗,其中就有萊卡。萊卡來到蘇聯航天中心時,已經在莫斯科的街道上流浪了近3年的時間。
其次,萊卡的年紀恰到好處,三歲的狗子,無論是體力、精力都處于很高的水平,又不會像小狗那樣不夠穩定,這樣容易接受航天中心的魔鬼訓練。
更重要的一點是,萊卡實在太出色了。為了這次試驗,當時蘇聯的相關工作人員訓練了三只太空犬,除了萊卡之外,另外兩只分別叫做:阿爾比娜、穆什卡。
為了讓它們適應航空飛行器座艙尺寸的限制。這些實驗狗狗分別被單獨關在一個籠子里,在長達20天的訓練當中,它們被連續囚禁,且籠子的尺寸被不斷地減小,導致它們出現了便秘少尿、焦躁不安的情況。隨后,狀況還在惡化,即使用了瀉藥也沒有多大用處。相關的研究人員發現,想要改善這個情況,就只能繼續這樣長期訓練。
不僅如此,它們還需要被放置在離心機內,模擬火箭發射時的加速度和噪音的情形。在這種訓練過程中,太空狗心跳和血壓都會飆升。
所以,當時他們選擇了萊卡擔任本次的任務,阿爾比那作為萊卡的候補;而穆什卡則作為對照組。由于這次發射任務還沒有太空返回技術,也就是說,萊卡要踏上一條不歸路。在發射之前,航天中心的科學家們希望能對她好一些,有一位科學家把萊卡帶回家,和孩子一起玩耍,這也是萊卡到訪航天中心后,為數不多的愉快時光。
1957年10月31日,萊卡被固定在金屬的衛星里面,身上還接著許多設備和儀器,來監測和報告萊卡的生理指標,比如:呼吸、心跳和血壓。同時,艙內還安裝了二氧化碳回收裝置、氧氣發生裝置和一台電風扇,只要溫度超過15℃,電風扇就會自動啟動。
1957年11月3日,在拜科努爾發射場,R-7火箭搭載著斯普特尼克2號發射升空。在整個發射過程中,萊卡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發射之前,她的心跳是每分鐘103下,加速段的前期心跳增加到每分鐘240下,而當加速度達到最大值時,呼吸頻率更是達到了發射之前的3~4倍。然而這還不是對萊卡最大的考驗,當進入軌道后,斯普特尼克2號的鼻錐成功脫離;可萬萬沒想到,火箭芯級未能分離,結果就是熱控系統無法工作,艙內溫度升高到40℃。在失重3小時后,萊卡的心跳才恢復正常,這相對于她在地面的訓練而言,已經長了3倍的時間。初期的遙測數據顯示,萊卡雖然焦躁不安,但依然還能進食,但是在5~7小時之后,萊卡徹底地失去了生命跡象。
關于萊卡的死因,當時官方的說法是:安樂死。但多年以來,一直都存在著爭議。1999年,俄羅斯公布的一些資料顯示,萊卡應該是在環繞地球第四圈的時候,由于艙內溫度過高,而中暑身亡。這個說法,後來也得到了當時負責此項目的一位科學家狄米特里·馬拉申科夫的證實。
萊卡犧牲后,斯普特尼克2號衛星在軌道上飛行了162天,隨后解體墜入大氣層。萊卡的遺體也隨著斯普特尼克2號在大氣層中燒毀殆盡。
萊卡的死也讓當時蘇聯的火箭負責人科羅廖夫十分痛心,他決定讓團隊開始研究返回技術,不希望再重蹈覆轍。後來,有2只小狗使用上了這項返回技術,并且成功完成了任務,活著返回地球。
作為普通的流浪狗,萊卡可能永遠無法理解自己的事跡,它也不懂得自己的犧牲對于人類航天事業的意義。但人類沒有忘記它的犧牲,為了紀念萊卡,不僅為她建立了紀念碑,發行了郵票,還創作了歌曲,只是她再也不可能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