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在街亭之戰中,馬謖的失守無疑成為蜀漢大軍失敗的轉折點。若換成魏延去守衛,結果會有所不同嗎?看似微不足道的人員調動,卻關系到第一次北伐的成敗。要深入分析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當年戰場上的種種跡象——它們似乎早就透露出,街亭注定難以固守。
那一役,馬謖被諸葛亮派往前線,只把守要道;誰知他稍有閃失,大好局面便支離破碎。當蜀兵從隴右敗退之時,一行行落寞身影映著夕陽,又有誰不為前線將士的折損惋惜?此番調兵遣將,若非馬謖失守,蜀漢豈有北伐失敗的結局?
然而,就在馬謖兵敗之后,魏延也曾奮力收復街亭。可最終,這要塞還是再次落入敵手。換了守將,卻仍未改變宿命。難道街亭注定不堪一擊?那一刻,司馬懿又是怎麼看的?
公元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北伐魏國,一舉占領隴右四郡,魏軍措手不及。為防備魏援,他派遣馬謖前去守衛街亭關口,意在打擊從長安方向來的魏援。
馬謖此前立下赫赫戰功,諸葛亮派他前去,也是看中他有勇猛過人之處。足見諸葛亮對馬謖寄予厚望,把守街亭關口,任務艱巨,馬謖向來大氣磊落,將士們也對他推心置腹。
然而,馬謖終究還是辜負了諸葛亮的囑托。面對號稱八十萬的魏軍,馬謖并沒有意識到,諸葛亮的戰略用意,并非是與強敵決一死戰。他只知進退兩難,終日惴惴不安。
諸葛亮的真實目的,是要馬謖牽制住魏援,遲滯其前進步伐,為蜀軍爭取在隴右建立戰略優勢的時間。一旦占領隴右,再與援軍夾擊魏軍,這才是諸葛亮的全局部署。
然而馬謖并未看清諸葛亮的良苦用心,他迷信街亭險要,堅信可以與魏軍決一死戰。這就等于是自斷退路,誤判了局勢,也辜負了諸葛亮的囑托。
司馬懿果然親率大軍來襲,馬謖也如他所愿主動出擊。兩軍交鋒處,塵埃漫天,殺聲震耳欲聾。馬謖料事如神,一鼓作氣擊退魏軍。誰知半路殺出司馬懿,馬謖大軍陷入重圍。
馬謖在山頭扎營布陣,卻被魏軍封鎖了歸路。眼看糧草將盡,馬謖只得突圍而出,蜀軍死傷慘重,街亭就此淪陷。
街亭的淪陷,直接導致蜀漢大軍的北伐之路被阻斷。隴右四郡陷入重圍,蜀漢軍隊此起彼伏,士氣受挫。此時此刻,諸葛亮驚覺大勢已去,只得下令全線撤退。
一場北伐就此功敗垂成,馬謖的失守無疑是其中致命的轉折點。當初諸葛亮批評過他驕妄自大,如今證明的確箴言不虛。馬謖終究難逃失職之罪,造成蜀漢丞相多年心血毀于一旦。
北伐失敗的消息傳來,蜀軍士氣受挫,人心惶惶。劉備病重之際,失去隴右,無異雪上加霜。當時形勢所逼,馬謖不得不向諸葛亮請罪,從此隱退不問世事,再無機會折戟沙場。
馬謖的敗退讓關中震動,蜀漢內外交困。諸葛亮遂命魏延前去救援,希望他能扭轉局面。魏延性格直爽,為人較真,一生跌宕起伏,最終不敵朝堂險惡,英年早逝。
然而,此刻的他尚不知厄運將至。得令之后魏延立即整軍北上,誓要報效國家。他與馬謖并無私怨,唯有掃清魏寇,奪回失地,方可雪北伐之恥。
數日行軍后,兩軍遭遇。魏延膽識過人,深諳用兵之道。他料定魏軍必側擊蜀軍,早早設下伏兵。正面硬拼之時,魏延揮軍如探囊取物,大勝魏將張郃,一舉奪回街亭。
短暫的勝利讓人心有所慰,可魏延的行動同樣暴露了軍機。不久,司馬懿再次殺到,魏延中計,陷入重圍之中。他勇猛過人,殺出一條生路,才算苦苦支撐。可街亭已再次陷落,北伐受阻,他也無力回天。
馬謖和魏延先后失敗的背后,有人卻早已看清局勢。北伐一役,魏將司馬懿可謂鬼神難測,他在必勝之下奇襲街亭,又在險境之中設下天羅地網。
當初馬謖率軍來守,他便判斷街亭守不住。因為馬謖不懂守,反而輕舉妄動。而當魏延收復街亭之時,司馬懿也未把這當回事,反倒又將其引入陷阱。
其實,街亭的地勢易守難攻,守軍只需死守,便可截斷魏援。可惜蜀將均不識大體,反為司馬懿所乘。司馬懿明白,魏延性格直來直往,鐵骨錚錚,絕不知守局。因而設下圈套,以逸待勞,終于擊敗沖動的蜀將。
從這層面來看,街亭的淪陷已成定局。因為無論換誰上場,也難逃魏軍的絞殺。魏延未必會比馬謖做得更好,他們失敗的根源在于不懂諸葛亮的用意,又徒具蠻勇,難以守局。
而司馬懿洞察一切,遙遙領先。他的霸道囂張畢露無疑,卻也正因為如此,諸葛亮孤軍難支。即使換人后悔莫及,命運的齒輪已無法倒轉。
街亭之戰可以說是蜀漢建國以來一次重創,馬謖和魏延的失守無疑是其中重要原因。然而縱觀全局,街亭的失守也似乎成了命中注定。
因為就在馬謖敗退之后,魏延等人尚且成功收復街亭。可最終,街亭還是再次丟失。由此看來,守軍人員調動并非失敗的唯一誘因。
關鍵在于,司馬懿熟悉地形,洞察軍情,他輕易識破固守之策,也看透魏延等人用兵風格。正因如此,才屢次在險要之地創造奇跡。可以說,街亭之戰,魏軍占盡地利人和。
這也從側面反映,換人并不一定改變結果。因為主導戰局的,從來不是單個人物,而是全局的天時地利。馬謖和魏延在其位,也只能順勢而為,難逃宿命。
戰爭從來殘酷,勝負榮辱永遠難料。
人生起起伏伏,誰又能對抗天意而生?那些暮去朝來的守軍,也不過螻蟻小卒,爭戰一場,到頭來難免黯然離場。諸葛孔明的算無遺策,終是敵不過天時地利人和。這大抵,就是最終的結局。
歷史偉名之下生靈涂炭,北伐之役的幕后盡是血與火。大抵亂世用重典,但英雄概莫能外。諸葛亮孤注一擲,馬謖魏延離奇隕落;劉備臨終遺憾,后主昏聵馮遠。
子規啼血。才德各全其一的人物難免凄慘收場,更何況凡胎肉體。話說回來,正是這血雨腥風造就 后人眼里一段傳奇。
如今人們緬懷先烈,追思北伐之戰,也不過是在懷念一個個逝去的靈魂。他們為這個時代燃燒過,留下骨灰,也就夠了。至于誰對誰錯,英雄與暴君,世人自有公論。
我們不必太過苛求歷史英雄,他們終究也只是與我們一樣的人類。值得肯定的是,他們曾奮勇一戰,也為后人鑄就下可歌可泣的傳奇。就讓時間慢慢撫平歷史的窟窿吧。鐘鳴鼎食之余,不妨安靜緬懷。回望那段崢嶸歲月,帶著溫暖與哀愁。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